首页   >>    专题文章     >>   正文

学部五周年 | 研究生教学工作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1-11-19 |  浏览次数:

一、工作理念

构建面向科学前沿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

1. 面向地理学学科交叉特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面向地理学基础学科前沿,面向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探索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2. 强化导师主体责任与学位分会的质量把关职责

强化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规范导师在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学术规范、科研实践方面的责任。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大学位分会对毕业论文的把关职责。全过程、全方位监测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

3. 把好人才选拔的入口关,多渠道吸引优质生源

严把人才选拔关,努力提升生源质量,确保人才选拔的科学有效、公平公正。不断探索新的宣传途径,利用新型媒体加强宣传,为培养创新人才积蓄力量。


二、工作举措

实施系统化、多维度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措施

1. 培养创新思维、拓展教学资源

强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相适应的方法课程体系建设,创造多样化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平台,突出科研实践训练,在服务国家需求实践与前沿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面向地理学一级学科开设学科层面的学位基础课,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基于学部二级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方向部署学位专业课,培育学生的专业技能;打通各二级专业课程的互选,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范围与个性化发展需求。


图1 面向多学科交叉开展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学部研究领域广的优势,创建了学位基础课的分层授课模式与专业方向课的任选模式,充分满足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课程需求,解决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差异的问题。2018-2019年,高等自然地理学、高等人文地理学、遥感图像处理与实践、资源环境科学等20门课程获太平洋在线会员官方网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励。


图2 多举措培养创新人才


2. 学位论文的质量把关

建立了学位论文预答辩、匿名评审、风险论文鉴定、学位分会把关、问题论文追责的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管理体系。


图3 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落实导师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制度,从招生名额的分配、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学位论文的质量提升等全方面强化导师的职责。

加强地理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把关作用,建立了风险论文评审制度与质量监控程序,把分会的质量监管职责落到实处。


图4 学位分会严格审议学位论文


3. 改革招生方式、提升生源质量

持续开展夏令营活动,前置优质生源选拔,即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之年亦另辟蹊径引入云模式;尝试多种宣传方式,开通了网络平台直播间;充分利用学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

本着绩效为主、兼顾学科特点和动态平衡的原则,改革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优化有潜力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全面推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


图5 多种形式的招生宣传


三、工作成果

1. 新建学科获得长足发展

学部成立以来,基于地理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积极拓展新学科。2021年,学部主建的遥感科学与技术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参建的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已通过同行专家评议,进入公示环节。

2. 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部成立以来培养了394名博士生,形成了学术性和应用型人才并举发展的培养格局,在校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90 篇,参与获得专利188 项、软著134 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eviews of Geophysics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21年全校41个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学术创新奖的评奖中,地理学部研究生获奖额度占比达到15.8%。

3. 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培养方案设置了190余门研究生可选课程,并按需求分层授课,学习效果整体提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国家级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科研潜质。通过国际交流的纽带作用,开阔了国际视野。

4. 研究生招考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地理学科的蓬勃发展和地理学部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468人,统考报录比超过7:1。与此同时,生源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录取的推免硕士生来自985和211高校的占比超过60%,录取的本直博生来自985和211高校的占比超过70%。


四、未来工作展望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科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多角度多层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坚持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建成完善的地理学学科体系,具备一流的人才培养软硬件条件。

发挥地理学科的整体研究优势,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高端科研项目的牵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多渠道争取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使人才培养与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项目优势及人才培养能力相适应。

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督,完善研究生的分流与退出机制。加强本科直博生的中期考核和培养潜力评估,理顺分流机制;加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导师团队(研究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把关职能,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