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部2022级本科生气象与气候实践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3-10-26   |  浏览次数:

2023年10月14日,地理科学学部2022级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和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本科生来到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南郊观象台)开展课程实习。作为北京地区气象观测站中唯一一个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的台站,这里的观测数据代表北京地区的气象资料。因其紧挨着北京南郊,又被称为“南郊观象台”,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明正统七年(1442年),即建在北京建国门泡子河畔的古观象台。

同学们在南郊观象台分组学习并实践了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和高空温、压、湿、风等主要气象要素的监测原理和方法,并旁听了全国天气会商,将气象气候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本次实习由学部殷水清老师,观象台杜传耀、姬艳等老师,以及助教李泽琪、吴丽霞、周怡若共同指导完成。



为了赶上北京时间7点15分全球统一时刻发射的探空气球,同学们早早起床,6点15分从学校西门出发,7点左右到达气象探测中心。值班老师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探空气球观测内容和探空仪器工作原理。7点15分,师生在北京的朝阳中一同见证了探空气球升空。根据老师的介绍,探空气球的探测高度可达30公里左右,能够观测不同高度气温、湿度、气压和风等多种气象要素,是日常观测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京时间8点整每日全国天气会商开始,同学们旁听了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和专家们对15-17日海南暴雨的讨论,也了解到了观测-预报-气象公众服务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后,观象台杜传耀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气象观测场,向同学们介绍了标准气象观测场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并逐一讲解了各种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这些仪器包括百叶箱、雨量器、风杯风向标等;以及多种现代化自动观测仪器,包括云高仪、激光云雷达、日照传感器、激光测风雷达、MPL微脉冲气溶胶雷达等。此外,观象台也对大气污染物开展实时监测,杜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氧化碳、PM2.5、PM10、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及方法。

北京时间11时左右,同学们来到监测平台观测实时数据。在记录气温、湿度、降水量、风、辐射等各项数据的同时,也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了各观测要素的含义和特点。课后的分析作业包括基于观象台探空和地面逐时观测资料进行气象要素垂直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观象台实地观测以后两周时间内,同学们趁热打铁,根据探空气球观测的高空数据,制作了各个气象要素随高度变化的变化曲线,对各个气象要素垂直变化特征及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部分同学基于地面逐时观测数据分析了气象要素日变化特征,并对成因进行了初探。





通过北京市观象台实习,同学们了解了标准气象观测场的观测规范,掌握了多种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仪器的观测方法;同时,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进一步理解了气象要素的三维空间及随时间演变特征。经过实地考察,同学们也走近了气象观测工作,深刻认识到气象观测工作对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切实体会到气象工作者为了给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始终如一的坚守和辛勤付出。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在不同的领域中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